技术文章
无菌室建设要求使用与管理
发布时间:2025-04-17 10:35:49
无菌室的建设要求与使用管理是确保微生物实验、药品生产等无菌操作的重要环节,以下从选址布局、建设规范、设备配置、人员管理、使用流程、监测验证、维护管理七个核心维度展开说明:
一、选址与布局要求
- 选址原则
- 远离污染源(如交通干道、厕所、垃圾站),避免低洼潮湿区域,注意主导风向(无菌室置于上风向)。
- 布局设计
- 功能分区:设缓冲走廊→缓冲间→无菌操作间,物流通道独立,避免人流、物流交叉。
- 密闭性:门、窗密封,门缝封紧,采用推拉门避免空气对流;缓冲间与操作间门错开,传递窗灭菌。
二、建筑与装修规范
- 材料与结构
- 墙面/地面:采用防水、耐腐蚀、无缝材料(如环氧涂层),墙面与地面连接处呈凹弧形,无死角。
- 照明:光照度≥300勒克斯,紫外灯(2-2.5W/m³)覆盖缓冲间与操作间,开关外置。
- 环境控制
- 温湿度:温度18-26℃,湿度40%-65%;配备空调或恒温恒湿系统。
- 正压环境:操作间对缓冲间保持≥5Pa正压,防止外部污染。
三、设备配置与管理
- 核心设备
- 生物安全柜:用于人员与样品防护(尤其涉及病原微生物时)。
- 超净工作台:局部百级洁净环境,配备高效过滤器。
- 灭菌设备:高压蒸汽灭菌器、紫外灯、过氧化氢灭菌仪等。
- 监测设备
- 尘埃粒子计数器、浮游菌采样器、温湿度传感器。
四、人员培训与管理
- 准入要求
- 体检合格(无传染病、体表伤口),禁止化妆、佩戴饰物进入。
- 操作流程
- 更衣规范:一更(换鞋)→二更(洗手、穿灭菌连体服)→缓冲间(手部消毒)→风淋室(30秒)→操作间。
- 操作纪律:少说话、轻动作,避免走动搅动空气;使用吸管需配合洗耳球,禁止口吸。
五、使用管理规范
- 准备阶段
- 提前开启净化系统1小时,紫外灯消毒30分钟。
- 操作要求
- 物品管理:仅存放必要工具(如酒精灯、接种环),非实验物品禁止带入。
- 无菌操作:近火焰区操作,金属器材灼烧灭菌,平皿开缝不超过1/3。
- 废弃物处理
- 尖锐物:专用容器密封存放。
- 非尖锐物:灭菌后装入生物危害袋,液体废弃物高压灭菌后排入污水处理系统。
六、监测与验证标准
- 环境监测
- 沉降菌法:放置3个琼脂平板暴露30分钟,菌落数≤1CFU/皿(36℃培养48小时)。
- 浮游菌法:撞击式采样器检测,菌落数≤5CFU/m³。
- 紫外灯验证
- 辐射强度≥70μW/cm(1米距离),每季度检测,300小时或强度不达标时更换。
七、维护与应急管理
- 日常维护
- 清洁消毒:每周用2%石炭酸擦拭台面,紫外灯消毒;每月彻底清洁回风口。
- 设备维护:高效过滤器每年更换,紫外灯管每年校验。
- 污染处理
- 突发污染时立即停止实验,紫外灯照射2小时,重新检测合格后使用。
关键细节补充
- 生物安全柜使用:操作前开启风机10分钟,柜内物品预消毒,避免手臂频繁进出。
- 应急物品配置:配备75%酒精、溢洒处理包(含消毒剂、吸水纸)。
通过全流程管控,无菌室可实现环境菌落数≤10CFU/m³(静态),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。